试衣机器人、人造负氧离子草坪、AI眼镜提词器……消博会上的尖端科技与创新应用,给参展观众带来新奇体验。
4月18日,在海南举办的第五届中国国际消费品博览会(简称“消博会”)顺利闭幕。本届消博会专业采购商超过6万人,较第四届增长超10%;更加聚焦前沿科技领域,首次设立了人工智能、低空经济展区。在浙江形象展区,专精特新及科技型企业占比达80%,也有一批提供新型科技产品的企业。

宇树科技的机器人和机器狗。记者 张迪 摄
不过,与科技消费类展区的超高人气形成反差,真正让参展观众掏腰包的科技产品还不多。当前,科技消费发展到什么阶段?如何让这些产品“飞入寻常百姓家”?
汇聚生态伙伴
“会不会做家务?”“能不能养老?”一整周,宇树科技华南区负责人林志龙替自家的人形机器人回答了太多类似的问题。“需要明确的是,整个行业还处于相对较早的发展阶段,我们还需要时间。”林志龙告诉记者,家庭的应用场景比工业场景复杂许多,每家每户的家装、人与人的不同需求全都是非标品,让机器人像家人一样体贴,要求还过高。现在,它在稳定可靠性、精准导航、手眼协调抓取等方面还有很多需要学习。
距离现实比较近的,是让机器人进入公安、应急、能源等领域。他和我们分享了一个好消息,宇树科技刚中标一个科研项目,将联合高校院所,帮助机器人提升面向能源行业的语言、运动、测绘等全方位能力.不过,即使开发成功,高成本还是产品面市的难题。相比科研和企业采购可投入的资金,个人消费者只能接受几万元的价格。因此,机器人走进家庭,短则五年,长则八到十年。在消博会上,主动找上门的合作伙伴不在少数。“我们目前的精力只能做好机器人本身,用到什么场景、实现什么功能,都需要自行开发。”林志龙说。一位参展商反应很快:“就像你们做手机,我们做APP,对不对?”“是的,宇树科技希望更多生态伙伴参与进来。”

迅蚁科技的无人机。记者 张迪 摄
前沿科技要走向C端,各方面行业生态还有待完善。
“我们的商业化项目已经大规模实现自主盈利。”迅蚁科技海南团队市场负责人郑人赫说,这在低空经济领域并不简单。他向记者介绍一个落地云南的项目:“无人机航线覆盖全城每个汽配店,比如缺一个火花塞,10分钟就能从中心仓库送来。在时效提升的同时成本还能持平。”急配消费能够实现商业化,同样离不开生态伙伴的加入和共同探索。与此同时,迅蚁科技还开发了无人机智能管理系统,也就是低空经济领域的“鸿蒙”系统,目前业务已覆盖全国40多个城市;随着国家规范文件的出台,不同品牌的无人机在起降平台等飞行规格上逐步统一,形成通用的基础设施网络……完善的行业生态将推动成本下降,让“打”无人机像打车一样进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切中消费痛点
随着新型基础设施和电子消费品的普及,一批前沿科技已经成熟可商用。但能否解决工作生活中的痛点、能否获得特定消费者的青睐,是企业必须思考的问题。把游泳数据实时显示在泳镜上,这是AR智能泳镜的核心功能。“主流的运动手表和手环需要抬手,可能导致游泳中断。我们要解决的,就是这样细微但关键的问题。”杭州光粒科技有限公司企业负责人王成科表示。
目前,光粒科技是国内唯一一家实现该产品量产的企业。看似普通的泳镜,用上了头部动作传感器,比手部更精准;加上大数据平台和算法模型,数据误差不超过1%。进入APP,用户可以查看12种数据分析,还能让国内外顶尖教练制定竞技、减脂、康复等训练计划,“比你的游泳教练还了解你”。走专业路线,就要打入运动圈层。目前,光粒科技面向专业运动员、游泳爱好者及协会组织拓展业务,并与体育联赛达成合作。现场,不少参展人员问及价格,“我们售价控制千元以下,让更多普通健身人群也能尝尝鲜。”王成科说。

参展人员尝试光粒科技的AR运动眼镜。记者 张迪 摄
产品要好用,不能光看高科技,防雾、屈光度等关系到使用体验的性能同样重要。比如在防雾涂层和耐擦拭性能上,光粒科技就下了一番功夫。接下来,企业还计划开发适合骑行、登山、滑雪和潜水的AR智能眼镜,精准回应专业细分领域的需求。购买单价高、使用次数少、操作太专业,对消费者来说,为科技消费买单还有这些顾虑。不少企业开始探索新的商业模式。
近期,极客桥在杭州西溪湿地完成首次共享无人机测试。不到250克的照明无人机,仅需半度电就能为1000平方米的空间持续照明4小时。无需个人持有,消费者在共享站点扫码就能使用,每小时收费100元。这样的共享模式,可以推广到所有夜间户外场景,特别是客流量大的文旅景点和运动场所。“在海南,很多人会在夜间退潮时赶海,也能用上共享无人机。”企业创始人胡克飞介绍,这种模式还具备“平急二用”功能,日常服务大众、应急时提供照明保障,兼具社会价值,“找到刚需场景,就要不断开拓思路。”为进入个人消费市场,极客桥通过自主研发,尽可能降低操作门槛。原本需要专业飞手操作的无人机,改为用简易轻便的单手遥控器操控,让普通人也能轻松上手。
跨界传统领域
在衣食住行等传统消费中,智能硬件、数字服务和信息技术可以带来哪些价值?科技消费正在探索跨界融合。浙江形象展内有一处放映区,观众们带上气味播放器,就能结合画面闻到桂花的芳香、东坡肉的咸香和雨后龙井的茶香。杭州气味王国科技有限公司商务总监秦勇介绍,企业对3000多种气味进行数字化编码,并开发大模型和气味设备,与电影、展览、演艺、文旅等场景达成广泛合作。
“帮我调试一组让心情愉悦的气味。”他向智能设备喊话,不一会儿,气味播放器就飘出了薄荷与佛手柑结合的香味,格外清爽。通过语音交互、拍照识别或在APP上选择不同模式,这件智能家居可以自动调配气味,颇具交互趣味性,成为年轻人喜爱的新潮好物。除了开发体验经济,气味王国也在向实用功能性消费延伸。去年,企业与杭州市中医院合作,编码不同中药材的气味,汇集中草药香方。“在中医看来,肺开窍于鼻,药性辛散透达,可理肺散邪。”秦勇说,香疗能够安神助眠、调节情绪、预防疾病,适合睡眠障碍和老年人群体,目前已经进入上海养老院。

参展人员正在尝试花西子AI“测谎仪”。花西子 供图
在展区另一边,戴上电极帽、置身全息AI感官设备中,消费者的喜好就能被AI掌握。在花西子展位现场,记者按照屏幕指示观看化妆品信息,后台便实时记录下脑电波、眼动、微表情等行为,生成“产品感官”的主客观分析。
这台“美妆AI测谎仪”,主要用来还原消费者的真实评价。“市场调研、用户评价往往依赖访谈方式,有时连消费者自己都会有选择困难。”花西子联合创始人任刚睿说,花西子科创团队自主研发国内美妆行业首个“多维全息AI感官行为研究系统”,让消费供给从“经验判断”到“数据驱动”,帮助企业更科学地开展产品研发。
新功能、新体验,科技消费是人们对未来生活的展望,可以激发内需潜力、打造更多消费蓝海,市场需求也将驱动科研技术、产业生态、商业模式不断迭代升级,推动新质生产力蓬勃发展。
来源:潮新闻
本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网络,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本网站无法鉴别所上传图片或文字的知识版权,如果侵犯,请及时通知我们,本网站将在第一时间及时删除,不承担任何侵权责任。